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考试网 > 高考 > 浏览文章

怎样让孩子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作者:小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1-14 阅读:

原标题:怎样让孩子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2002年春季。武汉武昌区实验小学。我给三年级的孩子上一堂作文基本功训练课,全校语文老师参与听课。

站在讲台前,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我要表演一个不一样的罗老师,他们瞪大眼睛看着我。我便佯装很生气,拍了一下前排学生的课桌:“认真听讲!”,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两分钟后,检查学生写的片断,基本上写得大同小异:“罗老师生气了。”

孩子们都只是叙述了“罗老师”生气的状态,这是描写基本功的零起点。由于他们缺乏描写基本功的训练,这样的结果也在预料之中。

有胆大的孩子站起来说:“罗老师,您能再表演一遍吗?而且是慢动作的表演。”他这一翻话把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都逗笑了。

我说:“我当然可以放慢动作来表演,不过我有要求,你们能在一分钟写出二十个字,两分钟写出四十个字吗?”

孩子们一听罗老师有慢动作要表演,个个兴致盎然,都打包票能达到。

两分钟过去,无人达到四十字的要求。当然比刚才强了那么一点点:“罗老师生气地拍了一下桌子。”读出来时,底下的不少听课老师在捂着嘴笑。

孩子此时能把动作进行简单描写,但还是不具体。绝大多数孩子在此遇到一个重要的坎,教师的教学也戛然而止。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讲的是武术基本功的重要性。而作文的基本功就是扎实的描写功底了。遗憾的是,孩子们从三年级就开始上作文课,很多孩子到初中、高中了,其“描写”都难以达到“具体”,更无法做到“生动”;没有描写的支撑就谈不上文采的绽放。

他们的作文一直背负着老师判定的描写“不具体”这副枷锁,但是如何解开这副枷锁,老师、家长们都显得束手无策。这样,不仅高考无法拿到高分,孩子的生活也少了几分品位。

其实,解开“不具体”这副枷锁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从一开始的描写训练,就要有方法有步骤有目标。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细节刻画,从不具体到具体再到生动、细腻,分阶段、有步骤地提升孩子的描写能力。孩子能很清晰地知道自己描写的现状等级以及突破的目标。

孩子们都观察得很认真、细致,可为何还是写不长呢?

此时,教师需要对孩子进行思维训练,把“罗老师很生气”的状态通过思维导引,指向能承载生气的相关部位:手臂、手掌、手指、肩膀、腿部、头部……这类部位,为写具体、写生动预置巨大的写作空间。

我接着把刚才的动作分解一遍,并提醒孩子观察老师拍桌子时有哪些部位在动?有怎样一连串的动作?还启发他们:老师抬头时速度怎样?拍桌子的力度怎样? 接着让他们完整地写下拍桌子的动作及速度、力度。这下,他们再也没有犯难的情绪,拿笔刷刷写起来。两分钟后,我抽查了几个孩子写的片断,个个字数都超过六十字,多的达到八十字以上,都能把教师的动作写得很细致。

我接着又问:“还是刚才罗老师发脾气,你们三分钟能写到一百五十字吗?”教室里鸦雀无声。他们露出犯难的表情。

我启发道:“老师不是只有动作的机器人啊,刚才发脾气时,我面部的眉毛、眼睛、鼻子、嘴、脸这些器官不也在变化吗?”

这次孩子们重点观察看老师脸部的表情,并指导他们先从眉毛再到眼睛、鼻子、嘴巴、脸色按一定顺序来描写。运用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对指向的部位进行刻画。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可以为孩子做一些辅助性的词语储备。如:“眉毛”,紧紧地皱在一起……“眼睛”:瞪得大大的、瞪得溜圆;……“鼻”:呼哧呼哧喘着粗气……嘴巴:牙齿咬得咯咯直响……

他们交上来的片段,个个都达到了150字的要求,基本能表现出“具体”等级。一个暴脾气的“罗老师”形象,被孩子们描写得活灵活现。

我接着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如果再上一级台阶,要把“罗老师很生气”由写具体到写生动细腻,还必须做到对动词和形容词进行细致生动的动态联想与空间联想,并运用修辞手法去表现联想的内容。

这里有两个难点:一是用联想的手法给孩子设置修饰的空间。如写目光,能不能把目光的温度进行联想?能不能把目光的力度进行联想?二是训练学生用排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描写。如罗老师生气的目光描写:“老师的眼里满是愤怒,目光是那么灼热,像迸射出的火焰,像无数的钢针扎来……”

孩子们如梦初醒。其实描写并不难!在我们投入的表演中,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在有方法有步骤有目标的训练中,写作妙法也被孩子们收入囊中!

“OK!现在我要演一个开心的罗老师,要求写300字!”我大声宣布。这次,怎样让孩子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学生没有一个愁眉苦脸的了。

一个孩子要在描写上有突破,我们将其分为五级:一级:简述状态;二级:类别描述;三级:细腻的、具象的部位指向;四级: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五级:修辞的运用。这五级为孩子写具体、写生动搭建了五个台阶。

通过描写基本功的训练,具化了知识阶梯,建立了核心参数,学生明白了自己掌握知识到了什么程度,达到了哪个知识阶梯,明确了向什么阶梯努力,重点需要突破哪个知识层面,由基础等级向高级等级发展,如何突破瓶颈,取得跨越式的提高。

——文章摘自《好语文,大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