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初中 > 初二 > 语文 > 浏览文章

《蜡烛》教学设计2

作者:小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1-24 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

2.揣摩语言,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和表达作用。

3.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体会反法西斯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都会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唯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唯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战士。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二、整体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西蒙诺夫是前苏联作家,《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讯属记叙文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通讯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叙事,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

2.速读课文,先找出本文六要素,然后概括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冒着德军的战火前去掩埋了红军战士的尸体,并拿出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并彻夜为其守灵。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再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旨。

——一位苏联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主旨: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研读课文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老妇人的描写(神态、外貌、动作等描写)并自由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找出的描写片段。

3.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环境危险,炮火连天,年老体弱,行动吃力,但老妇人不顾生死前去保护一位不相识的青年战士的遗体,并献出珍藏的蜡烛——这是一份深切的母亲的关怀之情,一种无畏赴死的牺牲精神。

4.文章非常感人,请同学们找出最让你感动的片段进行朗读,并说说为何感动。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年老体弱,掩埋艰难;掩埋遗体,情同母子;燃起蜡烛,寄托哀思。

5.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两句话,思考:

(1)烛光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象征红军烈士的宝贵生命像烛光一样不畏炮火而燃烧;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是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的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四、揣摩老妇人的心理活动,补写一段老妇人坐在坟前默默守灵时的心理活动,要求符合人物形象。然后在班级内交流。(如果课堂上时间不足,就作为课外作业)

老妇人形象:

——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渴望解放,渴望和平。

相关阅读

网友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