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初中 > 初二 > 语文 > 浏览文章

《蜡烛》教案13

作者:小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1-24 阅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思想感情,蜡烛的特殊含义。

教学教法:品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的类型:略读课文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俄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关于蜡烛的诗句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借蜡烛写离别。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关于西蒙诺夫

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代表作有剧本《我城一少年》长篇小说《日日夜夜》。《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等均获斯大林奖金。

2、二战——苏德战事简介

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1945年5月,德国投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相关阅读

热点阅读

网友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