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论文 > 人文社科 > 文学 > 浏览文章

简论对外汉语中的汉字识字教学

作者:小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4-15 阅读:

语言是人们思想和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通常情况下每个人都能自然而然地学会母语。 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对外汉语中的汉字识字教学

无论对本民族的人还是外民族的人来说,语言只解决最起码的生存问题,要提高生活的品质,要使社会不断文明和进步,还必须学会使用语言的书面载体――文字。虽然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字千差万别,但就古今中外所使用的成系统的文字来看,可以分为三大类(赵金铭 2005:414):1)记录音素的是音素文字,如英文、法文;2)记录音节的是音节文字,如日文的假名;3)记录语素的是语素文字,如汉字。三种体系的文字在使用时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并没有很大的优劣之差;但学习时却有天壤之别。音素和音节文字的学习可能只需一两个月的时间,而语素文字的学习可能要若干年,无论是学习母语文字还是学习外语文字都是如此。

音素和音节文字(下称表音文字)是以区别语音为主,任何一种语言的语音音素都是很有限的,因此,它所需要的文字数量很少;文字数量少,笔画不必很多、结构不必复杂就能显示彼此的差别。而语素文字(下称表意文字)是以区别语义为主,文化越是发达,语言中的语义就越庞杂,因此,它所需要的文字数量必须很多;文字数量一多,就必须靠不同的笔画和结构来显示差别。所以,表意文字数量多、笔画多、结构复杂造成了它必须至少要多化许多倍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被掌握。即便是两千常用汉字可以覆盖阅读材料的85%,人们依然无法进行有效的阅读;打一个不很恰当的比方,即便是我们能认识日文中的绝大多数当用汉字,有很多情况下我们还是读不太懂。而要达到有效阅读的水平,通常又超出了一个普通人能够自然承受的限度。上世纪二十年代“新文化运动”对汉字的“讨伐”虽然过激,但如此众多的国学大师参与其中,说明了汉字难学的事实。

汉字识字教学的问题

根据目前教材、教法、教师和课程设置的现状,可以有两种诊断:

1、没有问题,照旧

从我们本土小学基础教育的效果来看,可以说达到将近百分之百的成功。若从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汉字教学效果来看成功率也是非常高的。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大部分来自韩国和日本,因此,问题好像也不太大。海外其他地方的汉语教学就不容乐观了,即便是华裔,也是功效甚微。对此,最通常的解释是:学生自己不够努力,学习方法不对。我们通常要求学生能适应我们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要做大量的作业,通过大量地抄写生字去掌握汉字,否则就不是我们教材、教师的问题。这也是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的普遍观念:学生学得不好是学生本身的问题。

2、有问题,要改革

(1)汉字的构成规律是指:汉字是有系统的而不是零乱的,它是以象形字为纲而有序排列的。这一点在文字学的学术界早已有了定论。早在两千年前《说文解字》就已经把汉字系统化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大多数的教师包括教材编写者对这点并没有完全掌握,教材的编写也是以语言的功能性为纲要,而并不考虑汉字的系统性,即先后所学的汉字之间缺乏系统性。因为汉语和汉字各有各的规律,它们并不同步。目前许多汉字识字教学不符合汉字的构成规律。

(2)汉字被使用的规律是指:汉字的使用频率各不相同,数理统计对此也有了明确答案,虽然统计材料各有参差,但结果也相差不大。即各种常用字表:1000最常用字、2500常用字、3000常用字、3500常用字、4000常用字等等。大多数教师对此有所认识,但教材的编写大多是以2500常用字作为一个整体来作依据的,并不是完全按照汉字的频序来编写。学生每次所学的生字很有限,以2500常用字来计算,如果每次能学25个生字,也要学100次,而每次要学的生字并不是按照它们的频序来排列的。所以,汉字识字教学充其量也只是部分符合汉字被使用的规律。

(3)汉字被学习的规律是指:一,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二,先语后文。这两点似乎颇有争议。简单和复杂的概念比较明确,指独体字和合体字,但易和难的标准有时很难确定。上海地区小学识字教学近几年的教改已经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从真正掌握一个汉字的角度讲,独体字要比合体字容易。因此,汉字被学习的第一条规律应该是:先象形字后会意字、形声字,先独体字后合体字。根据目前的教材,基本上都是随课文识字,而课文又是按语言功能排列的。比如:“爸”先于“父”和“巴”的学习,“校”先于“木”和“交”的学习。因此,目前的汉字识字教学不符合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顺序。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对外汉语中的汉字识字教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点阅读

网友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