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高中 > 语文学习 > 学习方法 > 浏览文章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鉴赏散文形象

作者:小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3-19 阅读:

  鉴赏散文形象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2分)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

  龙良骅

  ①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②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③墓在山腰。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从凤凰出发,经过沅水流域,然后到了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④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碑文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已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了一起。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的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房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

  ⑤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他自己就曾经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印象实在不少。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是顽皮的逃学大王,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都吸引不了他,他总是逃学去看河中的行船,船上的水手;看河岸的树木,林中的小鸟;看河边的小城,城中的针铺、伞铺、皮靴店、染坊、豆腐坊、冥器铺。哪怕是因逃学而被罚在孔夫子牌位前跪着,他脑中呈现出的,仍是河中的鳜鱼被钓起、风筝飞满天、黄鹂在山中歌呼、树上果实累累的情形。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十四岁多一点,他就到地方的部队里当兵,那是当地大多数青年人的首选出路。辗转在沅水流域,又从水里认识了船家、水手、士兵、妓女、商人。直至二十岁,才脱下军装上岸,背着一卷小小的行李,孤身一人出现在北京车站的站台上,来读那本永远也读不尽的大书。中国现代文学从此多了难得的水的灵气。水的滋润,让沈从文的作品永远水气盈盈,他笔下的人物永远都那么健康丰满,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辉。

  ⑥听涛山没有涛声,就像寂寞一生的沈从文缄默着。

  ⑦想当年那些红极一时的作家都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中,孤独的沈从文却成为常青树,这莫非也是自然的法则?沈从文曾说,他和他的读者都将老去。其实,沈从文的读者确实在一批批老去,但他的作品则永葆生命力,新的读者也在不断涌现。我相信,刚才和我们同来的那对年轻的情侣也一定是沈从文的崇拜者。因为,他的作品有丰沛的水,源头是鲜活的。

  (选自《散文百家》2014年第4期,有删改)

  1.(分析概括形象作用)文章第②段中画线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从景物描写对文章内容和主要形象所起作用两方面考虑。画线句子中写到“红梅”“翠竹”“杂树”以及“更多的树木”。“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翠竹挺拔着”,“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通过比较,并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可以看出生长在听涛山上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红梅、翠竹、杂树正是沈从文顽强的艺术生命力的象征,暗含着作者对沈从文的赞美之情。

  【答案】 通过红梅、翠竹、杂树与其他树木的对比,突出了红梅、翠竹、杂树的顽强生命力,(2分)彰显出听涛山萧瑟环境中难得的生机和力量。(2分)也象征着沈从文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暗含着作者对沈从文的赞美之情。(2分)

  2.(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综观全文,请简要概括沈从文先生的形象特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步,通读全文,找到作者对沈从文形象描述的相关内容。文中对沈从文先生形象塑造的内容散布全文,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和他人对其评价概括归纳即可。第二步,分析概括形象特点。平和谦卑;内敛刚强;文采斐然;热爱自然,热爱家乡;孤独寂寞;追求真善美。[来源:学科网]

  【答案】 ①平和谦卑;②内敛刚强;③文采斐然;④热爱自然,热爱家乡;⑤孤独寂寞;⑥追求真善美。(每点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10分)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员,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弃官丢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七律,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西方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1.(分析概括形象特点) 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步,审明题干确定文本信息。解答本题要回到原文倒数第三段的语境中,倒数第三段中有“我怎么告诉他”“怎么才能告诉他”“怎样才能告诉他”的明显标志,考生应该能比较容易确定描写梅花的三种情境。第二步,从描写中概括分析形象特点。分别概括出描写了梅花的什么品质与格调即可。万木萧瑟,大雪压境,凌霜傲雪的风骨。千年老梅,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绝处逢生的生命力。淡云晓日,薄寒细雨;小桥清溪,明窗疏篱;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超凡脱俗的品格。

  【答案】 ①万木萧瑟,大雪压境,凌霜傲雪的风骨。(1分)②千年老梅,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绝处逢生的生命力。(2分)③淡云晓日,薄寒细雨;小桥清溪,明窗疏篱;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超凡脱俗的品格。(2分)

  2.(分析概括形象作用) 本文倒数第三段作者不厌其烦对梅展开描写,在此“梅”有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步,联系相关语段。“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第二步,概括形象作用。内容充实作用:对这位艺术家误解梅花的补充阐释。思想情感作用:表达自己对梅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升华主旨作用:经过几千年的诗心陶冶,梅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答案】 ①对这位艺术家误解梅花的补充阐释。(1分)②表达自己对梅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2分)③借梅魂升华主旨,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鉴赏散文形象,经过几千年的诗心陶冶,梅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2分)

  二、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14分)

  一竿冷

  简 媜

  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

  ②我常想,山比水更深奥吗?抑或水比山更辽阔?

  ③是哪一个参访河山的古人,在踏破芒鞋之后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成了古往今来,登临山水者的箴言。

  ④山之仁,在于容纳参天古木,亦褓抱了任何一株愿意驻足的小草。既允许夜半狼嚎,空穴虎啸,又愿意开放枝叶,招待流浪的蝉嘶、迷路的啼鸟。山愿意合抱,让雨水注成湖泊,也愿意裂身,让瀑布发声。山裸露在天空之下,任凭雷劈雨打;也忍住干旱季节不知从何而来的火燎。山仍然沉默,像一位仁者在希望与幻灭共生的人世上闭目养神。

  ⑤水的流动多么像智慧之路。水从来不眷恋过往,流动是它唯一的宿命。水或回旋于礁石间,思索如何绕身而过,轻轻地扬弃了河道上的顽石,既不争辩,也毋庸和解,只派一匹青苔教导它们水的涵义。至于飘落在水面的柳絮花片,水愿意负载它们,做它们的足,却在流程里教会它们,凡是离乡背井,追寻更宽阔天地者,必须永远是个孤独者,水不曾允许它们在河面上发芽,遂在中途,慷慨地收留它们腐朽的体肤。就连天光云影,也无法沉淀为水的四肢,智者不宜耽溺,不宜收藏过多的身外之物。水草不断招摇,鱼群愿意繁殖以丰富水的仓廪,但水哉水哉,流动是唯一的命运,纯粹的命运。[来源:学科网]

  ⑥水比山深谙随机应变的道理,烈雨只会丰沛它的力量,至于火,从来没有一场火在水面上进行,水只是它自己,千江与万川同一道宿命,朝着真理的海洋奔赴,为了呼应更辽阔的海洋的召唤,为了寻求更深沉的智慧。

  ⑦两岸桃李,是挥泪的宫女,那河腹的游鱼,只是一群企图牵住水袖的童子,水回答它们,这一别就是永远了。

  ⑧山与水的对话,回响在天地之间,山以洪钟形的绿意招呼,水回应以短笛。像两位久未谋面却又不曾相忘的故友,一路循声对答。

  ⑨“为何你总是赶路,难道万顷田地不值得你献身?一塘鱼肥不值得你孕育?你口口声声要与海洋汇合,如果千江万川不汇聚为海,这世上的生灵,岂不拥有更宽广的土地,锄出他们的家园,种植他们的米粟?”山问。

  ⑩“我岂能成全短暂的荣华?如果千山万江耽溺于小小的宅舍,在草树鱼粮之中,慢慢耗尽血脉,谁来成全沧海?谁显示给生灵?这繁花茂林的土地上有一片无法征服的海洋,像手中繁华之钥,无法开启永生的琉璃门。我多么希望微笑永远停留在子民脸上,但我更愿意海洋启示它们关于不可捉摸、无法猜测的生之奥秘。唯有幻灭能洗尽它们脸上的油脂,教它们做一个谦卑的人,做一个缄默的人!”水答。

  ⑪“那么,我是你的反面了。生之短暂,是你我都知道的,我担忧狂啸的浪头席卷一切,把短暂生辰里仅有的欢乐吞没,是故,我愿意永远固守在此,至少,这世上有一座高山,是狂涛追赶不到的,他们可以携带妻儿到我的怀抱里躲避,我预先准备柴薪与蔬果,让他们取火生烟。所有受苦的人看到烟,可以前来分食,如果你执意以死亡惊吓他们,我亦执意张起绿阴,让他们在此成家、繁衍,以生命连接生命,以人造人,永远抵御你的偷袭!”

  ⑫“你岂能抵挡无垠之海?如果再有一群愚公,愿意子子孙孙荷锄移山,拿你来填平海洋,就算你镇住了海,而你原来的位置也变成了海。这世上,有多少繁荣的山,便有多少幻灭之海;有多少生之贪爱,便有多少死之恐惧。你我岂是为敌的,我们一动一静,一实一虚,无非为了等待一个真正认识我们的人。他站在你的巅峰吟诵水的歌谣,他坐在我的河畔,默读山的倒影。他能自你的多情中谛听我,从我的无情里注视你啊!”

  ⑬山仍然盘坐,为了褓抱;水仍然奔赴,为了幻灭。仁者以身为泥,种植希望;智者只是冷冷地观照。当死亡袭击生灵,肉身还给山,而眸底下的泪属于水。

  ⑭山水的对话在冰封的寒冬里沉默了。却有一名披蓑戴笠的老人,走入山林,劈枝削叶,抖落一树雪花。他削成钓竿,以竿为杖,踏着银白的雪径直来到江畔。江面浮着薄冰,仿佛一江冻结的语言。

  ⑮钓叟朝无垠的江面,抛出不丝之竿,在冥冥的冰雪地,在生与死都无话可说的时刻,他只为了问安,用山的管弦承载水的歌喉。

  【注】 此处引用的是柳宗元的《江雪》,此诗大约作于诗人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题目“一竿冷”暗寓柳宗元独钓寒江的孤寂清寒的氛围,山水无言,寒江独钓,柳宗元在山水的领悟方面独有心得。

  B.作者在文中充分阐明了山水所隐喻的人生态度方面的区别,并以此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表达对两者不可兼得的喟叹。

  C.本文托物言志,将深刻的思考和形象的描绘有机结合,融情理于一体,笔法活泼,形象鲜明,含蕴深刻。

  D.本文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准确生动,清新典雅,情感鲜明,富有韵味。

  B [B项,“表达对两者不可兼得的喟叹”不当。]

  4.(分析概括形象特点)请根据第⑤、⑩段,概括出水的主要特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充满智慧,永远流动;(2分)从不耽溺,不断追求;无法征服,昭示生命的奥秘。(3分)

  5.文章题目“一竿冷”中的“冷”字有丰富的意蕴。请依据本文,从被贬谪士人的山水观的角度,探究“冷”的情调中包含哪些意蕴。(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些士人有着山一般的情怀,愿意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像山一样褓抱移民百姓,宁愿承受灾难,实现仁者志向;(2分)他们也有水一般的智慧,能领悟世间的幻灭无情,所以可以冷眼旁观。被贬谪的士人在仁者志向难以实现时,心中有一种寂寞之冷;(2分)面对寒江,可以领悟超然物外的孤独之冷。但“冷”是表象,折射的是一种炽热的山的情怀和对命途多舛的水一般的通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