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高中 > 心灵驿站 > 浏览文章

打是亲?骂是爱?

作者:小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3-09 阅读:

打是亲?骂是爱?

打是亲?骂是爱? " 打是亲?骂是爱?"一文由高中频道编辑整理,更多精选内容请关注本频道高中生心灵驿站栏目!

小龙语文考试不及格,爸爸把他揍了一顿,挨了打的小龙,更加讨厌上语文课。期末考试,小龙的语文还是不及格,由于害怕再挨打,他索性把成绩单给撕了,躲在同学家里,不敢回家。

你怎么看这件事?小龙的父亲对我说:“打是亲,骂是爱,我怎么就不打邻居的孩子啊?”

一位美国的牧师,他的妻子得了慢性抑郁症,他的两个儿子已经从大学辍学,住在家里接受精神治疗。他为了满足妻子与孩子的需求,全力以赴地日夜劳作。他给两个儿子买了新汽车,并为他们支付汽车保险。他每个周末都带妻子到城里的歌剧院去。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将自己在家的几乎全部的自由时间,用于照顾妻子和孩子,而他们三人整天呆在家里,一点家务事都不做。

显然,这位牧师没有意识到,正是他自己的行为,促使了家庭的幼稚化。他不能理解,爱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活动,爱要求另一个人的完全参与———使用他们的头脑和行动。他不明白,很多时候,不给予其实比给予,需要更多的勇气。而且培养独立性要比照顾那些原本可以照顾自己的人,更加是一种真爱行为。此外,他还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需要、愤怒、不满与期望,这对于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经过几次心理治疗,牧师逐渐明白了以上的道理,并且开始做出改变。他停止不适当地照料家里的每一个人。当他的儿子没有参与家务劳动的时候,能够公开表示自己的愤怒。他拒绝继续为儿子的汽车支付汽车保险费,对他们说:“如果你们想开车,就必须自己去工作,挣钱买保险。”他还建议妻子应该自己一个人去纽约听歌剧。

在施行这些改变的时候,他面临着变成一个“坏人”的危险,而且不得不放弃他以前作为家庭全部需要的提供者所具有的全权控制地位。一开始,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对他的变化表示愤怒。但是不久,一个儿子回去上大学了,另一个儿子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并且搬到自己租的公寓里去住,交上了女朋友。他的妻子开始享受自己的独立生活,按自己的方式成长起来。这位牧师则发现,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生活也变得更加有乐趣了。

美国家庭心理治疗家——保罗博士夫妇在《假如你真的爱我》一书中讲:

(1)真爱行为是一种抚育自身和他人情感与精神成长的行为;

(2)真爱行为助长个体的责任感。

用爱的第一把尺子,衡量父亲打小龙的行为,是非爱行为。因为打小龙,不能解决他学不好语文的问题。

父亲打儿子,是在发泄自己的愤怒。在这种情绪中,含有对自己文化底子薄的羞愧以及对自己随时有可能下岗的焦虑。这是很不公平的,所以,小龙父亲的行为也是不爱他自己。

用爱的第二把尺子衡量牧师的前后行为,显然,前者属于非爱行为,因为它们抑制了其他家庭成员自身的情感和精神能力的成长。经过心理治疗,牧师被修正的行为是真爱行为。由于他的改变,使得每个家庭成员有了自身发展的空间,逐步承担起他自己应负的责任,助长了每个人的独立自主能力和责任感。

相关阅读

热点阅读

网友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