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高中 > 高二 > 政治 > 浏览文章

2016级高二政治期中试卷下载

作者:小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5-05 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提升生命境界的功能。以下是常梦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期中试卷下载,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常梦网一直陪伴您。

一. 选择题(下列各项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关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哲学是十分高深的,与人们生活无关            B.哲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C.哲学决定生活 ,生活又反作用于哲学           D.哲学是生活之外的思想大厦

2.哲学的任务是

A.寻找光明,点亮学习前行明灯                  B.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C.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改造世界                  D.追求智慧,给人智慧

3.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这是因为

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之中

B.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C.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动灵魂”

D.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指导作用

4.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积极奋争,不屈不挠。这说明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

C.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D.方法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5.“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爱因斯坦这一说法表明

A.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哲学是各门具体的科学的总和

C.哲学和具体科学是相互区别的

D.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又对具体科学研究起指导作用

6.“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谁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从哲学上看,这一段歌词所反映的问题是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②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7.甲说:“我在故我思。”乙说:“我思故我在。”从甲乙两人的观点可以看出

①这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②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

③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④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在古代中国,一些人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木;天性刚,地性柔。上述观点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A.否定了意识反映物质

B.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

C.只是一种猜测,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D.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却是唯心的

9.哲学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

A.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点,解放人的思想

B.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了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C.它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D.它是能正确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真正的哲学

10.下列能够充分体现上题结论的典型事件有

①战国时期异常复杂的社会矛盾催生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

②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开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③18世纪的启蒙运动迎来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外来物种离开原生长地,由于天敌减少,在适宜的生态和气候条件下疯狂生长,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导致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这说明

A.联系是客观的,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

B.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之间,也存在于事物内部

C.有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有些事物之间不存在联系

D.事物联系的条件不同,其引起的联系状态就不同

12.去年海地地震“强震猝然袭来,山河移位,满目疮痍”,残酷的事实再一次表明

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B.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C.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D.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是客观的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与这首古诗体现的哲理相一致的俗语是

A.流水不腐,户枢不蠧                    B.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14.“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呢?”这说明

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

B.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深层的联系而不是表面的联系

C.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

D.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联系而不是现象的联系

15.现代医学认为,任何与人体生理不适应的环境和事件都称为压力。从哲学角度,医学上认为的压力属于

A.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B.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C.与生俱来的人的特性                       D.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具体的表现

16.随着社会经济,特别是现代传媒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诸如选秀文化、山寨文化等带有“草根”色彩的文化现象。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B.人类意识的变化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D.意识不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7.《阿甘正传》中的阿甘,是个平凡甚至简单的小人物,智商很低,却有很多高智商者缺乏的美德:诚实、守信、认真、勇敢,重视感情。他不停地奔跑,不停地向前,单纯而又执著,不知让多少观众深深感动。这说明

A.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C.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推动作用          D.人们意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18.2008年9月25日,我国成功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型火箭将神舟七号飞船送人太空预定轨道。这一壮举主要说明

A.实践的客观实在性  B.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C.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D.实践的自觉选择性

19.在许多科学家眼里,科学难题正是科学进步的阶梯。如何用科学的问号吸引青少年,让他们领略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是科技界和教育界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从认识论角度看

A.认识是对事物客观规律的正确的反映        B.认识对社会实践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0.“凡是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并使我们获得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

A.错误地认为客观事物本身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正确地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正确地认为是否有效、有用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错误地认为是否有效、有用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1.“人肉搜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涉及多种因素,但就其得以发生的条件来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因素:互联网、焦点社会问题和网民 。“人肉搜索”有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涉及多种社会因素。这说明

A.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B.事物的联系具有自觉性

C.事物的联系具有真理性                   D.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22.受世界金融海啸影响,面对我国经济下滑,国家出台了四万亿投资计划。但明确指出,这四万亿投资不得进行低产出、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复建设,着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家强调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哲学依据在于

①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真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要一切从主观出发,实事求是           ④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23.反对腐败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关系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关系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和紧迫任务。这说明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                 ②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③实践决定着认识                 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4.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

①自在事物的联系      ②直接的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        ④间接的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5.系统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①整体性和有序性   ②客观性和物质性    ③复杂性和多样性   ④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材料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先有此理,万一山河大地都沦陷了,毕竟理却还在这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结合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哲学观点分别是什么?二者有何共同点?并列举材料二的观点在生活中的一个事例.(10分)

27.去年底,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酝酿14年的燃油税方案征求意见稿终于出台.海南是燃油税改革的试点省份,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每年燃油附加费的收入有十亿多,而刚开始时只有两亿多.由于资金充裕,银行也愿意贷款修路,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专家指出,实行燃油税改革,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既反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和企业生产成本,又考虑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有利于抑制燃油的不合理消费,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推行燃油税改革?(10分)

28. 现代经济发展与石油的生产、消费息息相关。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1945年到1973年,美国借助廉价的石油消费,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严重损害了美国经济.为此,美国政府实施了《能源政策与节约法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能源节约、产业结构调整和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近两年来,随着石油价格再次飙升,美国为了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加快替代能源生产,计划到2017年将本国一半以上的玉米、小麦等粮食用于乙醇生产,美国的许多粮食产地正逐步成为燃料基地.

材料中美国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0分)

29.辨析: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因而不具有反复性.(10分)

30.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10分)

政治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B C D A D B A C A C D C A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D B A B C C D D B A B D

26.①材料一反映的哲学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它把主观精神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材料二反映的哲学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它把客观精神看做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4分)       ②二者的共同点是唯心主义,它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3分)         ③如宗教思想在现实生活的事例.(3分)

27.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当前的能源紧张和能源浪费严重的现状要求我们实施燃油税改革,来抑制不合理消费,实现科学发展.(4分)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意义,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推行燃油税改革,可以有效理顺税费关系,促进汽车厂家研制节能技术、治理公路“三乱”.(3分)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但我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实施燃油税改革有利于理顺税费关系,促进汽车厂家研制节能技术,是按经济规律办事的表现.(3分)

28.①美国的政策、措施是基于其经济发展需要提出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4分)

②美国采取的政策、措施是为了应对能源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分)

③美国采取的政策、措施对能源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的影响,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3分)

29. ①这种观点是片面的(1分)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等各种条件的制约,决定了人们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历从实际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5分)

③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因为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4分)

30.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联系.(4分)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3分)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3分)

最后,希望本站小编整理的高二政治期中试卷下载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