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初中 > 初一 > 历史 > 浏览文章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备考知识点

作者:小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1-09 阅读:

学生们在享受学习的同时,还要面对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考试,常梦网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备考知识点,希望大家仔细阅读。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目的: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作用:是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是沟通亚洲内陆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的工商业发展;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和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大运河对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大运河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模植树造林,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7、隋炀帝时开创科举制度。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3、唐太宗时期,魏征敢于直言,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4、. 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 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5. 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6.贞观之治(1)原因: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用能,完善制度 ②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 ③法律上:修订法律,宽省刑罚(2)表现: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3)认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3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1、武则天的统治-----(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国号为“周”。(2)措施:①重用酷吏,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②改《贞观氏族志》为《 姓氏录》,将武氏列为一等,并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列入其中;③大力发展科举制度,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④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⑤设北庭都护府,巩固和开拓边疆。(3)表现:武则天统治时期,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4)影响: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开元盛世----(1)措施: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2)表现: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3、繁荣的社会经济----在农业生产方面,曲辕犁和筒车灌溉技术的发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提高了劳动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方面,产品种类、生产规模、工艺技术超过前代。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唐朝最盛时,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1、科举制度----(1)含义: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2)创立:隋朝(隋炀帝)。(3)完善: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改考诗赋)。

(4)主要科目: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5)作用:①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②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③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④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6)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2、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唐代,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3、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1)原因:国运鼎盛,政局安定,科举选官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2)特点:胡汉交融、中西贯通,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第5课  “合同为一家”

1、政策:民族平等,开明  2、天可汗: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含义: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3、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期,把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等。作用: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4、8世纪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5、唐穆宗时,唐蕃立“甥舅会盟碑”6、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1.遣唐使----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作用: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作用:鉴真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3.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达天竺研习佛法,写成《大唐西域记》。作用: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4.唐朝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1.唐朝初年,人们从印章和拓印刻石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2.唐末,雕版印刷业已比较发达。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叫做交易凭据的印刷品——“印纸”。成都、洛阳等地都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  3.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印制的《金刚经》。  4.唐初著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学家孙思邈在他的《丹经》一书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唐朝杰出的医学家思邈,毕生心血写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5. 唐初,人们在炼丹过程中发现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叫“火箭”,也叫“飞火”。  6. 赵州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在一千三百多年间,它历经多次大地震和暴雨洪水的考验,依然屹立在洨河上,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赵州桥的设计者是隋朝著名工匠李春。他采用了单孔石拱的设计方案。作用:赵州桥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把人类造桥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体现出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成就的结晶。

第8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

1.唐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无论题材、数量和艺术成就方面都是以往任何时期的诗歌所无法相比的。 2.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杜甫和李白。

(1)李白诗歌特点:诗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人们称他为“诗仙”。

(2)杜甫诗歌特点: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真挚动人,富有现实主义精神;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3.唐代时期的乐舞也十分发达。相传唐太宗创作的《秦王破阵乐》和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舞》就很有名。 4.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主要以佛教故事为主;同时也反映许多现实生活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敦煌艺术的奇特神韵和无穷魅力。飞天图案是敦煌壁画的象征。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1.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并立

政权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灭亡时间

北宋 汉 960年 赵匡胤 汴京 1127年被金灭

辽 契丹 916年 阿保机 上京 1125年被金灭

西夏 党项 1038年 元昊 兴庆 1227被蒙古灭

金 女真 1115年 阿骨打 会宁 1234被蒙古灭

南宋 汉 1127年 赵构 临安 1276年被元灭

2.澶渊之盟----(1)时间:1005年;(2)双方:辽与北宋;(3)内容:①双方撤军,各守疆界;②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澶渊之盟”。(4)影响:①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3. 宋夏和约----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①夏对宋称臣;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 ③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作用: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4.北宋军民抗击辽、西夏的意义:辽和西夏的南侵是掠夺性战争,北宋军民抗击是正义性的,维护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相对稳定,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

1.1127年,金军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及大批珍宝器物,标志着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  2.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1140年,岳飞带领的宋军在郾城大败金朝骑兵主力,取得大捷。作用: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有效的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3.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①南宋对金称臣;②割让部分土地;③向金送交岁币。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  4.金朝变革女真习俗:①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②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③鼓励女真族和汉族通婚,学习汉族生活习俗。

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1、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中心出现南移的趋势。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原因:南方地区自然条件好,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两宋鼓励对外贸易;劳动人民南迁,同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3、具体表现(1)农业①占城稻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②生产技术改进,农田水利发展,新型农具(秧马)的使用。(2)手工业①煤开采量居世界第一;②铁、铜等金属冶炼达到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③陶瓷制造业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也因此被誉为“瓷之国”, 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3)商业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②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4)海外贸易: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了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出现了泉州、广州、杭州等港口(泉州是全国第一大港)。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1、原因:多数农民能够维持温饱生活;雕版印刷的普及,书籍等文化用品逐渐在农村流行;城镇大量涌现,南宋都城临安等大都市人口超过百万。  2、宋代统治阶层包括皇室、官僚、地主。  3、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士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相当部分官员来自科举考试,宋朝规定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也可参加科举考试;各级官员俸禄丰厚,生活十分优裕。  4、宋代地主占有大量田地,靠剥削佃户为生。大部分农民是拥有少量田产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另一部分是租种他人土地的佃户。  4.宋代的三大节日是元旦、寒食、冬至。  5、宋朝政府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户编定为坊郭户,依据拥有房屋等财产的多少分为十等,单独管理。  6、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叫瓦舍,它的出现,意味着都市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城市还风行“蹴鞠”游戏,类似现在的足球。   7、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

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1、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2、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3、忽必烈改制内容:(1)政治上: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将x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2)经济上:推行重农政策。①把许多牧场恢复为农田;②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③以“户口增”“田野辟”作为衡量管理政绩好坏的标准;④编写《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3)文化上:提倡儒学,在中央设立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国子学。

4、忽必烈改制作用:忽必烈的改革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元朝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当时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  6、元朝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把各族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目的是分而治之。  7、元政府设宣政院加强对x藏的管辖,x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台湾)的管辖。

第15课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1.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它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2、指南针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3、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4、元代黄道婆从海南岛黎族人民那里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她的故乡松江地区逐渐成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元代,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成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

1、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  2、两宋时期杰出的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北宋的苏轼开创一代词风,他的词豪迈奔放,代表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两宋之交的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代表作有《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 寻寻觅觅》。南宋的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忧国忧民,代表作有《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3、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其代表作为《窦娥冤》。

4、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和习俗风情。

5、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克可•波罗的著作《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1、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即明太祖。

2、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清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3、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对功臣严加防范,大开杀戒。典型事例是“ 胡蓝之狱”。

②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③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它与明成祖时设立的东厂,合称“厂卫”;④设立廷杖制度,任意杖责大臣。

4、清朝为了继续加强皇权,在雍正时期,中央设立军机处。

5、科举制到明清时期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他们通过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打击异端思想,以维护皇权。

6、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①雍正帝设内阁六部,同时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②雍正设立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议政王大臣名存实亡。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③大兴“文字狱”,从思想领域控制知识分子。

7、“文字狱”的消极影响: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的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19课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1、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2、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受命抗击倭寇的侵扰,使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了。他训练的新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多次挫败倭寇的进攻,声名大振,号称“戚家军”。

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海波平”的意思是荡平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句话表现了他不求名利的高尚品德,表达了他抵御外辱,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4、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地区38年之久。1662年,郑成功在当地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率军打败了殖民者,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置台湾府。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

5、17纪40年代,沙俄强占了我国东北地区的雅克萨和尼布楚地区。1685和1686年康熙

帝两次出兵雅克萨,重创俄军。1689年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条约签订后,中俄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和平往来,贸易得到很大发展。

6、雅克萨之战胜利的原因是?

答:雅克萨之战是中国军民为捍卫祖国的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战略技术得当,广大将士英勇作战,各族人民积极支持;而沙俄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侵略军人数较少,就决定了中国的胜利。

第20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清初,为了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叛乱,康熙皇帝亲自率军在乌兰布通展开激战,击溃叛军。

2、18世纪中期,清朝乾隆皇帝又平定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重新统一x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重大作用。

3、(清朝对x藏的管辖:)清朝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727年,清朝在x藏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x藏。乾隆皇帝还制定“金瓶掣签”制度,规定喇嘛教活佛转世的人选,必须用中央颁发的金奔巴瓶抽签决定,由驻藏大臣监督。

意义:稳定x藏政局,密切了x藏同内地的联系,有利于x藏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使x藏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4、清朝还在伊犁、吉林、黑龙江、盛京、乌里雅苏台等地设立将军,在西北各地设立参赞等官职,大大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5、外八庙和避暑山庄实际上起到了清朝第二政治中心的作用,对于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21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1、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明清北京城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 京城 、皇朝 、 宫城  。宫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旧称 紫禁城  ,现在称为  故宫  。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2、故宫中,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 太和殿  、 中和殿  、和  保和殿 )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 乾清宫 、 交泰殿  、和  坤宁宫 )各成一体,遥相呼应。

3、为了防范  蒙古骑兵  南下侵扰,明朝在历代长城基础上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 鸭绿江 ,西至 嘉峪关 . 长城的作用:提高整体防御能力;也是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和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长城的象征意义:长城成为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1、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著成的《 本草纲目 》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2、宋应星是明末著名的科学家。他的代表作《 天工开物 》是关于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书籍,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3、《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是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题材创作而成。《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取材于民间流传的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 红楼梦 》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明代中后期,以描摹世态人情的  世俗  文学勃然兴起。

5、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 (见课本P125每课一得)

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1、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也为了宣扬国威,到西洋“取宝”,1405—1433年, 郑和 共七次下西洋。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世纪。船队到达亚非三十多哥国家,最远到达 非洲 东海岸和 红海 一带。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①社会安定,国力强盛;②造船技术发达;③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

影响:积极方面: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消极方面:不计经济效益,造成大量工匠逃亡。

2、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上采取 闭关 政策。并非完全断绝往来,主要表现在对 贸易  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3、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利弊分析):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由于闭关锁国,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1、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  康乾盛世  ”。

2、明中叶以后,中国社会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  农耕社会  已经发生变化。

3、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六个。

4、明中期以来,出现了从 农耕文明 向 工业文明 演进的趋向。

5、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性大变动毫无认识,对外 紧闭国门 ,对内坚持“  重农 主义”政策,压制打击 工商业  ,鄙薄科学技术,在思想领域大兴 文字狱 ,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

4、愚昧自大、故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迅速逆转,到英国19世纪初推行罪恶的 鸦片 贸易后,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机。

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备考知识点,大家一定要仔细琢磨,理解,才能取得好成绩哦!

最新初一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初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重点复习

网友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