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作文 > 作文素材 > 美文欣赏 > 浏览文章

《故事里的人生》(31也许,岔路上的风景更美)

作者:小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3-18 阅读:

   《故事里的人生》31

    也许,岔路上的风景更美

  在选择从业方向的时候,自认为是正道的,未必是坦途,也许,走上岔道,会看到更美丽的风景。先让我们说两则小故事:

  故事一:“你成不了诗人”。故事说,著名翻译家冯亦代从小就深受文学熏陶,偏爱诗赋,上学后痴迷“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凑巧的是,冯亦代在香港时,竟与戴望舒不期而遇,冯亦代便拿自己的习作向戴望舒请教。数日后,戴望舒对冯亦代说:“你的稿子我都看过了。你写的诗,大部分是模仿的,没有新意,不是从古典作品里模仿来的,便是从外国作品中模仿来的,也有从我这里模仿的。我说句直率的话,你成不了诗人。不过,你的散文还可以,译文也可以,你该把海明威的那篇小说译完。”这话无疑给冯亦代当头泼了一盆凉水。然而,恰恰是这一句“你成不了诗人”,让冯亦代放弃了诗歌,走上翻译与散文之路,成了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编辑家、学者,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随笔作家。特别是他撰写的大量介绍西方图书的文章,犹如穿越太平洋而吹来的一股清爽宜人的风,滋润着中国读书人的心田。

  故事二:“你的钢笔字越来越出色”。故事说,有一个叫张文举的青年,生长在一个农民家庭,18岁高中毕业后便回家种地。为了改变命运,他暗暗发誓,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作家。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无论白天干活有多累,每天晚上必须坚持写作,而且不得少于500字。每写完一篇,他都改了又改,精心地加工润色,然后充满希望地寄往各地的报刊杂志。日落日出,春去秋来,10年过去了,他一如既往地坚持着,相继不断寄出了几百篇稿子,但遗憾的是,寄出的稿子石沉大海,不仅没有一篇被刊发,甚至连一封退稿信都没有收到。29岁那年,他总算收到了第一封退稿信。那是一位他多年来一直坚持投稿的刊物的编辑寄来的,信里写道:“看得出你是一个很努力的青年,但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的知识面很狭窄,生活经历也显得过于苍白。但我从你多年的来稿中发现,你的钢笔字越来越出色,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我建议,你不妨在硬笔书法上努努力,也许会大有作为。”

  这封信让张文举醍醐灌顶,将他从死胡同里拉了出来。他接受了编辑的建议,放弃了作家梦,改而练习书法。经过多年努力,他成了中国当代著名的硬笔书法家,其作品在亚洲十几个国家巡展。

  鲁钝生感言:年轻人最大的财富,《故事里的人生》(31也许,岔路上的风景更美),就是拥有未来,面对未来,许多年轻人都在努力放飞自己的梦想。冯亦代努力学诗想成为诗人,张文举勤奋写作想当上作家,实属年轻人的可贵之举,无疑是值得肯定和赞许的。但是,一个人事业理想的实现是自身条件、生存环境、努力程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仅有良好的愿望、一腔热血和勤奋是远远不够的,冯亦代和张文举最初梦想的落空就是铁证。实际上,许许多多人,年轻时都有过干一番大事业,将来当上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科学家、文学家、画家等的梦想,但最终都未如愿,原因也在于此。

  冯亦代和张文举的故事给我们如下启示:

  启示一:人生在世,干事业的道路并非一条,前边的路走不通,可以走左边或者右边的路;大路走不通,还可以走小路,看似岔道,也许它正是你的坦途,前边的风景更迷人。冯亦代和张文举改志而有所成就,就是最好的证明;鲁迅弃医从文和齐白石弃木工而学画,更是有力的佐证。

  启示二:事业的成功也需要名人指点。戴望舒对冯亦代“你成不了诗人”的判决,那位编辑话里话外暗示张文举“很难成为作家”的忠告,对于两个热血青年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不得不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对于戴望舒和那位编辑,无愧于社会贤达,他们在坦诚的断喝之后并没有拂袖而去,而是热心地给年轻人指出了一条出路。而两个年轻人也正是循着他们指点的路,走出了自己的广阔。

  启示三:两人的成功是原奋斗目标沃土上开出的花朵。冯亦代译文的洗练和随笔的畅达,无不透出诗的灵气,学诗的过程为他从事翻译和随笔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张文举十年间用稿纸认真抄写了几百篇手稿,练就了一手好字,为他能成为硬笔书法家奠定了深厚功底。所以,两人过去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实践证明,只要耕耘,总会有收获的,只不过是,有的收获是显在的,有的收获是潜在的。

  顺便说一句,一个人职业目标的调整,从主观上说,有主动和被动之分,鲁迅有感于国人的“看客”心态,毅然决定弃医从文,立志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终成一代文豪;齐白石为人做家俱,每每求人为家俱绘制图案,多遭冷遇,愤然决定自己学着绘制,竟爱上绘画,终成美术大师,此为主动调整。而冯亦代和张文举则属被动调整。但不管主动还是被动,只要自身素质和社会外在条件能满足调整后目标的达成,其通过努力都能有所作为。

网友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