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高中 > 高一 > 语文 > 浏览文章

2014会宁一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作者:小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2-08 阅读:

本文导航

1、首页2、古代诗文阅读3、古代诗歌阅读4、实用类文本阅读

编辑老师整理了2014会宁一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其中包含阅读题、古代诗文阅读等,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Ι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新世纪文学创作中,以“乡下人进城”为主题的小说成为一股引人注目的潮流,引人深思。

②“乡下人进城”叙述与现代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多重指涉,使它得以成为中国当下现代化语境的一个隐喻,其由三部分构成:“乡下人”、“城”、“进”。“乡下人”是一种身份,除了与乡土之间的“在乡”联系以外,很大程度是由城里人赋予的命名。乡下人进入现代都市以后几乎成了一种新的族裔,其低下的社会地位与在城乡意识形态框架中的被歧视身份都让他们困窘。“城”绝不只是一个空间标志,迅急发展的中国社会正在日益地把原来在城的市民塑造成为“消费者”,原先在乡的人们天然地比在城的人们距离现代化远得多,他们入城后获得的身份暂时性地被定义为“民工”。“进”是一个有方向性行走的动作,乡下人进城了,可是现实生活的经验在提示着:他们只是去了“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城”中的“现代化”神话召唤着乡下人“进”,可是他们的资本、受教育、择业能力的先天不足往往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在“退”。

③我们的社会、时代、经济、文明都正在经历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变,数千年历史的农业中国正在崛起、转变为现代工业国家,但是乡下人很少能够直接转变成为在工业社会、经济、文明中占据地位的人。乡下人一时根本无法把自己变为城市公民,也难以接受乃至养成后现代文明的消费习惯。现代化的城市生活非但不能给予乡下人与城里人相当的物质内容,反而更多的是给他们以文化意识的压迫。乡下人只是进入到城市的边缘生活中,他们一定程度上就是不平衡、不协调的当下中国的现代化表征。乡下人都市边缘生活的空间主要表现是:垃圾生活,杂工生活,民工生活,小买卖生活等。其中的“垃圾生活”就其真实层面而言是概括了一部分乡下人在都市里的生活,乡下人往往在城市担负着清除垃圾的重任,大量的都市人生活产生的垃圾是靠乡下人来处理;同是它也是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喻象。

④走入现代城市的中国大陆农民保持着对乡土的记忆,它支撑着乡下人在异己的都市中生存。这种记忆让乡下人保持着对乡土社会的伦理认同,也更加深了他们在都市中的无奈感。这种记忆的情感表达,是他们对留在那片土地上的亲人的依恋与挣脱的矛盾态度,是他们对都市人的歧视的愤怒,是他们对都市中的他者身份固执与自卑的双重性。

⑤乡下人虽然进了城,城市却不属于他们。他们没有物质资本,除了自然的劳力与身体,记忆就是他们的资本。城里没有属于乡下人的景观记忆,城市里的一切纪念性建筑与文化仪式都与乡下人的经验世界漠不相关。乡下人记忆是一种经验记忆,往深处说是一种生命记忆;而都市人的记忆则是一种文化记忆。前者构成一种恒定的生活方式与态度,终生难以忘却。城里人的记忆则被不断变化的文化潮流与时尚改变,他们拥有物质文化的记忆,城里人用物质记忆达到怀旧的目的,他们在用“老房子”、“老字号”、“老街”的记忆来表述对渐逝文化的留念时,也在享受着现代都市带来的更为舒适惬意的物质生活。乡下人的记忆则提醒他们自身:都市物质文化不属于自己,尽管进城以后的生活可能给予他们乡土与时尚的混合经验。

(选自《乡下人的记忆与城市的冲突》,有删改)

1.对“乡下人进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乡下人进城”是小说的一个创作主题,这一叙述与现代化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多重指涉。

B.“乡下人”这一被城里人命名的身份,一方面表明了他们与乡土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包含着一种社会地位低下的困窘。

C.“城”是一个空间标志,乡下人进城后成了一种新的族裔,“城”中的“现代化”神话召唤着乡下人与时俱进。

D.“乡下人”由于“在乡”的关系天然地比在城的人们距离现代化远很多,他们进城后一时根本无法把自己变为城市公民。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乡下人进城后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城市生活给他们文化意识的压迫,关于乡土的记忆成了他们在异己的都市中生存的一种支撑。

B.乡下人的记忆是一种生命记忆,他们的记忆既构成了一种恒定的生活方式与态度,也被不断变化的文化潮流与时尚改变。

C.都市人一方面享受现代都市舒适惬意的物质生活,一方面也常用“老房子”“老字号”“老街”等物质记忆来表达怀旧的感情。

D.走入现代城市的乡下人保持着对乡土的记忆,这种记忆的情感表达方式之一是他们对都市人的歧视的愤怒。

3.对“都市物质文化”不属于进城的乡下人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他们的资本、受教育、择业能力先天不足,进城后多从事较低层次的工作。

B.因为他们除了自然的劳力与身体没有其他物质资本,很难养成城市人的消费习惯。

C.因为他们很少能够直接转变成为在工业社会、经济文明中占据地位的人,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不能给予他们与城里人相当的物质内容。

D.因为他们对留在故乡土地上的亲人的依恋的态度,使得他们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都市人。

本文导航

1、首页2、古代诗文阅读3、古代诗歌阅读4、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9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二)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4.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往而不反者   秦伯说                B.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王负剑

C.共其乏困     秦武阳色变振恐        D.卒起不意              要项伯

5. 下列各组句子中,与“以其无礼于晋”中 “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箕踞以骂                   B. 以故荆轲逐秦王

C. 而乃以手共搏之             D. 以次进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敢以烦执事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B.愿大王少假借之       行李之往来

C.群臣惊愕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秦王还柱而走

7. 下列句子句式类型与“大王来何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 是寡人之过也

C. 夫晋,何厌之有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郑国已危在旦夕。

B.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

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

C.节选文段中秦武阳脸色大变,引起秦国群臣的怀疑,而荆轲一“顾”一笑,从侧面表现了

轲超人的勇气、胆量和智慧。

D.对于荆轲刺秦王的举动,历来是毁誉参半的。当强秦吞并六国,惨无人道之际,六国志士反抗暴秦,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意义的。因此,荆轲刺秦王这一举动,是不能予以否定的。但是,他的行刺手段,他的“士为知己者死”的言行,特别是在统一趋势下,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9、翻译下列句子(9分,每题3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本文导航

1、首页2、古代诗文阅读3、古代诗歌阅读4、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注释】长信,汉代有长信宫,成帝时班婕妤在长信宫中苦闷寂寞,作了许多诗歌以自伤。

10.诗题为“秋词”,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作用是什么?(4分)

11.这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阙秦以利晋,____________ 。(4)满载一船星辉, ____________。

(5)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_,大礼不辞小让。(7)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

(8)如今人____________,我为鱼肉,何辞为?(9)子曰: “____________,鲜矣任!”

(10子曰:“____________,行之以忠。”

本文导航

1、首页2、古代诗文阅读3、古代诗歌阅读4、实用类文本阅读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回望钱学森

卞毓方

①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②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考去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划等号。

③钱学森的天才是不容置疑的。麻省理工的学子曾对他佩服不已。有一回,钱学森正在黑板上解一道十分冗长的算式,有个学生问了另一个与此题目无关、但也十分困难的问题,钱学森起初不予理会,继续在四个十英尺长、四英尺宽的黑板上,写满了算式。“光是能在脑袋中装进那么多东西,就已经够惊人了,”一位叫做哈维格的学生回忆,“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同样繁复的问题,真是令我大惑不解!”

④天才绝对来自于勤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一位犹太籍的校友回忆:“一个假日一大早,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全幢建筑物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的特别响。乐曲进入高潮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到钱学森了。后来他送我最新论文,算是对曾经向我大吼大叫聊表歉意。”

⑤关于归国后的钱学森,这里补充一个细节。你注意过钱学森的履历表吗?他先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然后改任副院长。这事不合常规,怎么官越做越小,难道犯了什么错误?不是的。原来,钱学森出任院长时,只有45岁,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光。但是院长这职务是一把手。钱学森不想把精力耗费在琐事上,就主动打报告,辞去院长职务,降为副院长。这种胸怀与情操,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⑥钱学森有着十分粗犷而任性的另一面。他当年的学生们回忆,他上课总要迟到几分钟,正当大家猜测他今天是否会缺席时,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直到用细小而工整的字迹填满所有的黑板为止。又有一次,一个学生举手说:“第二面黑板上的第三个方程式,我看不懂。”钱学森不予理睬。另一个学生忍不住问:“怎么,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钱学森硬邦邦地说:“他只是在叙述一个事实,不是提出问题。”又有一次,一个学生问钱学森:“你刚才提供的方法是否万无一失?”钱学森冷冷地瞪了他一眼,说:“只有笨蛋才需要万无一失的方法。”期末考试,钱学森出的题目极难,全班差不多都吃了零蛋。学生有意见,找上级的教授告状。钱学森对此回答:“我又不是教幼儿园!这是研究所!”

⑦还有更加不近人情的描述:钱学森在校园中是个神秘人物。除了上课,教师和学生都只偶尔在古根海姆大楼跟他擦肩而过。他总是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学生跑去请教问题,他随便一句“看来没问题嘛”,就把他们打发走。有时他完全封闭自己,不论谁去敲门,哪怕是事先约好的,他也会大吼一声:“滚开!”

⑧以上细节,恐怕都是真实的。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令人喜爱。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 “我”之所以看到钱学森的手稿就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因为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

B.钱学森回国后曾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但后来又主动请求辞去院长职务,担任副院长,其目的是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

C.“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是细节描写,体现了钱学森教学时珍惜时间的精神。

D. “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令人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一代大师钱学森完美无瑕的个性的赞美。

E.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先驱,但本文却没有选取这方面的素材,而是独具匠心,另选素材,塑造了充满个性色彩的钱学森。

(2)“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一句中,作者用“欣赏”一词有何含义?(6分)

(3)这篇传记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钱学森?请分条概括。(6分)

(4)文中的第②段中“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这一段文字语意丰富。谈谈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就一点谈谈给你的启示。(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张老师一生默默地耕耘在幼儿园,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儿童。

B.梁启超是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C.这些官员根本就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在他们看来,平民意识犹如一文不名的破布。

D.这位演员穿上唐装后,立即成了追星族们心中的风云人物,人们纷纷效仿起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气象专家分析,目前甘肃省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主要原因是由最近一段时间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所引起的。

B.刚发行的这一期《兰州晚报》,用大约一半的篇幅,对赡养老人的话题进行了重点采访和报道。

C.越来越多认为自己的国家可能处在错误道路上的美国人,将通过选票进行一场“美国向何处去”的重大辩论。

D.通过这起网上消费纠纷引起的官司,使消费者认识到在购买贵重物品时要注意保留消费凭据。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__________。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做最好的消遣的。

①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

②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

③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

④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

⑤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

⑥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做闲书来读

②①⑤⑥④③    B.②①⑥⑤③④    C.⑥③①⑤②④      D.⑥④⑤①②③

按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一位名人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5分)

荆轲失败了,然而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他反抗强秦的壮烈行为,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 仁人志士为反抗强权,推翻黑暗统治而英勇斗争。

17、24、仿照例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续写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5分)

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①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作文。(60分)

面对纷繁的生活,我们常常有许多感悟:当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感悟到青年人的朝气蓬勃与旺盛的生命力;当看见叶子从树上落下,我们也许会感悟到生命的短暂,而应该珍惜时光,发奋进取;当看见一株青松从泰山的岩缝中长出来,傲立山巅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逆境与磨难更能造就坚强的性格……

你对生活有什么感悟吗?请就自己的经历及感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不得抄袭。

2014会宁一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就为您分享完了,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高一语文试题】栏目~